首页 资讯中心 客服中心 口岸收费公示 平台概况

在RCEP区域内打响中国服务品牌

发布时间:2022-11-23 07:52 点击次数: 来源:中国贸易报

金秋九月,又到了展示中国服务金字招牌的时候了。本届服贸会以“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”为主题,还将全面展示这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成就。这十年来,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年均增长6.1%,高出全球增速3.1个百分点,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的排名也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。展望未来,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,政治经济格局重构,但在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和RCEP生效的当下,中国服务仍然面临着提升竞争力的新机遇。

用好RCEP条款,无疑是在当下打响中国服务品牌的关键一招。

从市场规模来看,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。它涵盖全球29.7%的人口、28.9%的GDP以及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。不仅如此,在RCEP推动下,今年7月当月,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.8%,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.6个百分点。在货物贸易大幅增长的背景下,必将拉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增长,比如仓储、运输、金融结算、保险、融资等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增长。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断融合、相互促进的背景下,RCEP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可期。

从营商环境来看,服务贸易具有轻资产、软要素的特点,更加需要开放、透明、包容、非歧视的发展环境,需要各国加强规则的协调和政策的对接。RCEP在服务贸易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开放承诺,涉及到100多个部门,包括金融、电信、交通、旅游、研发等,而且RCEP的成员国还承诺,现在RCEP的开放是以正面清单方式进行的,要在协议生效之后6年内把正面清单转换为负面清单。这就意味着,RCEP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还将继续,RCEP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将持续得到释放。

从竞争优势来看,我国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。2021年,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达43.9%,比2012年提升10.3个百分点,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、知识产权使用费分别增长3.2倍和2.1倍。从底层逻辑来看,这是由于我国拥有雄厚的人才基础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达到2.1亿,预计2030年将超过2.5亿,这些高素质人才可从事研发、设计、售后服务、数据分析、金融等服务行业。

最关键的是,RCEP区域是中国服务业企业发展的修道场。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不断增长,但是仍然缺少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的龙头企业。究其原因,无外乎品牌较弱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品牌在服务业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。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摸得着、看得见的实物,用户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检验货物的质量,但一项服务的好坏却无法通过一些方法检验,只能来自于用户的体验,甚至是用户的主观感受。这就是说,服务业企业需要不断收集用户的反馈,在不断改进服务的同时,也需要提高口碑,打造典型案例,进而不断提升品牌效力。

RCEP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,将为中国服务业企业打造典型案例提供众多的场景。例如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,区域化布局的趋势日益明显,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吸引制造业外资企业,其制造业出口猛增。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有待提高,还处于人力密集型的阶段,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较低,急需资金、技术赋能。与此同时,中国近年来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风起云涌。不少企业在往价值链两个高端攀升,业务也延伸至除了制造业之外的设计、研发、售后服务、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,而这些新业务的增长点恰恰就是来自于这些RCEP区域的制造业国家。

RCEP区域可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。多数RCEP成员国发展依靠传统行业,如旅游、矿业、农业等等,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应走到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、旅游景点去,为这些企业提供定制化、个性化的赋能方案,获得更丰富的数据和产业场景,从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数字经济出海融合发展方案,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。

可以说,在RCEP区域打造中国服务样本,是一个双赢的举措。一方面,我们能进一步用好RCEP区域的广阔市场和营商环境,不断巩固并扩大竞争优势,达到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;另一方面,中国企业也能用好目前所拥有的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数据等资源,赋能当地产业发展,推动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形成具有良性循环互动的共赢局面。正是在这RCEP区域市场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服务案例当中,培育起中国服务业龙头企业群体,从而提升“中国服务”在全球的美誉度,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。


服务热线
0311-95198
中国(河北)国际贸易单一窗口
China (Hebei) International Trade Single Window
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635号 |冀ICP备16030065号-3 Copyright © 2015 河北省电子口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